Sunday, October 09, 2005

數學吃香

 星期一參加校友午飯飯局,久未露面的崇基校友梁海國(貿易發展局首席經濟師)翩然而至。問他最近到哪裏去了。他說﹕「到外地旅行,陪兒子往波士頓。」梁海國的兒子剛在劍橋大學讀畢第一年,申請往麻省理工作交換生,如願得償,於是從英國的劍橋搬往美國的劍橋(哈佛、MIT所在地),一嘗完全不同的校風。

 《金融時報》曾報道劍橋大學與MIT的互換學生計劃,看看英美兩國的精英學生如何適應不同的教學方法,刺激他(她)們的學習情緒。據說劍橋學生到了MIT 之後,初時不習慣美國式的壓迫作風——功課多、測驗多、學期緊湊﹔MIT學生到了劍橋,發覺節奏緩慢、導師細心、多討論、少功課。結果如何呢﹖MIT學生在劍橋學會了放鬆和思考,劍橋學生在MIT覺得紮穩根基,可更進一步。

 梁公子主修數學,不欲效法父親主攻經濟。過往數學畢業生在香港的主要職業是當中學老師,現在卻有一番完全不同的光景。近年銀行和證券行拚命開發衍生工具產品,需要精通數學(不是經濟)的畢業生用電腦模式計算期權、換股證、ELN(股票掛票據)、外匯掛存款證、迷你有抵押債券等等,於是數學吃香。一位銀行家便曾對喬菁華說﹕「不要給我介紹經濟學畢業生,我只要數學系、計量財務系的學生。」

 中大計量財務系的二○○四年畢業生,共有二十七人,兩人升學,其餘二十五人已找到工作,最高的年薪達三十九萬元,另一位的年薪高達三十八萬元,而平均月薪是一萬三千二百九十一元,正反映了衍生工具產品流行的事實。喬菁華向梁海國介紹情,建議世侄不如修讀一些財務學課程,以備後用。此言一出,自覺甚為市儈,梁兄曰﹕「一切由他決定,父母不便干預。」梁兄說得不錯,讀書時總要有一份理想,不宜為職業牽掛。

 [喬菁華]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