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October 09, 2005

叔本華論說文集

叔本華 ( Schopenhauer,Arthur. 1788—1860 )

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,生命哲學的先驅。

( 1 )

當我們瞻仰過去的偉人時,並不想:「這個人到現在還

被我們讚美,是多麼幸福啊!」相反的卻想:「他所遺留的

業蹟,影響及人類數百千年,多麼光榮啊!」偉人的價值,

不在他的名聲,而是造成他獲得聲名的原因,而他的快樂在

於產生「不可磨滅的種子」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天才

( 2 )

……天才的行為或工作,大和時代相矛盾,甚或和時

代相抗爭,因此,為外界環境所不容。幹才則相反,他們是

應時代精神之要求而來的,剛好具有滿足此要求的力量。因

此,他們或參與政治工作或獻身科學實業工作,能獲得報

酬和讚賞。但他們所作的,到下一個時代就毫無用處了,因

為那時又有新的表現來取代它。……天才就是智慧的自由活

動,換言之,是從為意志所用解放出來的智慧的活動,所以

天才的創作沒有任何實利目的之副產物,更不能拿實用的標

準來衡量。音樂的演奏、哲學的思索、畫家的繪畫、或詩歌

的產生,純粹為作品本身,毫不計較實利為何物……所以

欣賞這些作品可使我們胸襟開,忘卻一切的窮困煩惱,猶

如脫離塵世的騷擾……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天才

( 3 )

兒童期和天才的類似之處……認識力除意志的需要外,

還有剩餘,而使認識活動居於優勢,如是而已。實際上,小

孩子是某種程度的天才;天才也是某種程度的小孩子。兩

者最接近的特點是表現樸素和崇高的純真,這也是真天才的

基本特徵。……一般俗人,他們只感覺到主觀的趣味、只講

究行為的動機……這是天才和小孩子絕對不會有的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天才

( 4 )

每一個人都有他一度青春的美麗,同樣的,每一個人也

有他青春智慧的存在。這是愛學習、愛理解、能把握事物的

特質,這種特質在兒童期人皆有之,到了青春期淘汰一大部

份,到最後,和青春的美艷一樣,終於消失影。只有極少

數得天獨厚的人,才能保持一生,雖是年華老大,還能依稀

辨認,這些人才是真美,才是真天才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天才

( 5 )

據說,在這世界上的快樂超過痛苦,或無論怎樣講,快

樂和痛苦之間總有某種平衡。如果讀者想立刻見到這種說法

是否正確,不妨請你比較一下兩種動物的各自感情:其中一

隻正吞噬另一隻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人世的痛苦

( 6 )

困境和貧窮使人痛苦,但處境太好又令人厭倦。換言之,

處在社會低層的階級在不斷地為謀取生活必需品,為擺脫痛

苦而疲於奔命,上流社會則不斷地受到厭倦情緒的侵襲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人格,或“人是什麼?”

( 7 )

只根據一個人所有的而不根據他所期望得到的東西來衡

量一個人的幸福,這就像要找出一種只有分子而無分母的分

式來,是一樣的於事無補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財產,或“人有什麼?”

( 8 )

有三種類形的貴族:(1)出身和地位上的貴族;(2)財產上

的貴族;(3)精神上的貴族。其中真正最高貴的是第三種,人

們終將會認識到它榮踞首位的資格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了解自我

( 9 )

自給自足,自己就是一切,無所欲求,才能夠說“余只

佔有自身之一切”── 毫無疑問,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質.

因此,我們毋須過多重覆亞里士多德的名言:“ 幸福意味

自我滿足。”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了解自我

( 10 )

思想真正的平靜,靈魂深處的安寧以及身體的健康,所

有這一切是世間所能給予的最大恩惠,而這一切也只有在獨

居中才能獲得,並且,這種平靜和安寧作為一種持恒的心境,

唯有身處絕對幽靜之處方可達到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了解自我

( 11 )

童年時期才是撒播信仰種子的最好時節,而成年人則已

過了這一時期,播種越早,信仰的根基便越牢。成年人所虛

構的信念,一般地說,只不過是某種經過偽裝的個人利益而

已。因此,一個成年人若是改變了自己的信仰,那他一定是

因為個人利益的緣故……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宗教對話

( 12 )

要想使生活不致於太悲慘,最可靠的辦法是不要期待太

大的幸福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普遍規則

( 13 )

人們也許留意到一個事實,描寫人們生活幸福、心境安

寧的詩──我指的是那種質樸宜人的田園詩──所表達的常

常是在單純狹小的生活環境中的人,而這一點恰是田園詩意

境中的本質核心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了解自我

( 14 )

如果你把一個小物體放在眼前,這樣便擋住了你的視,

使你無法看見這個世界,同樣,離我們最近的人或事物──

盡管他們微不足道──往往具有一種虛假的吸引力,令人可

惡地佔據了我們的頭腦,使我們無暇顧及那些嚴肅的問題和

重要的事情。我們應當抵制這種傾向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了解自我

( 15 )

要認識并欣賞任何事物,都要求有兩方面因素的協作,

即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……人生客觀的部份掌握在命運之神

手中,它會因情變化而發生變化,而主觀的部份則掌握在

我們自己手中,在本質上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題的分類

( 16 )

人們孜孜以求幸福的努力永遠都保持在其本性所許可的

範圍,被局限在能感覺到的程度;人所能獲取的幸福多少,

預先就由他的人格所定了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題的分類

( 17 )

打牌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行徑,因為它的整個目的就在於

用各種詭計和機巧來贏得本來屬於別人的東西,在牌桌上所

學會的這種習性會生根發芽,開花結果,并貫徹到實際生活

中去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人格,或“人是什麼?”

( 18 )

“自我”是人們所能獲取最美好事物的最偉大的源泉。

愈是這樣──即人們從自身發現其快樂的源泉愈多,他便愈

幸福。……因為幸福的所有別的源泉,在其本性上都是不可

靠的,不確定的,轉瞬即逝和偶然巧合的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人格,或“人是什麼?”

( 19 )

賀拉斯在給馬基納斯的書箋中所作的勸告:捨棄其內而

求諸於外,為榮華富貴而放棄心靈的平靜以及閑暇和獨立,

不啻是一種極其愚蠢的行為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人格,或“人是什麼?”

( 20 )

內心豐富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東西,但需要與之相反

的寧靜和閑暇,發展和鍛鍊其理智的能力,即享受他的這種

財富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人格,或“人是什麼?”

( 21 )

宗教為人類無休無止的生命的痛苦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安

慰的源泉,這種慰藉終生陪伴人們,這就是宗教所顯示的

作用。我們可以把宗教比作牽瞎子走路的人,瞎子什麼也

看不見,他所關心的只是目的地,至於路旁有些什麼他全不

在意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宗教對話

( 22 )

醫生悉察人類所有的弱點,律師洞察人類所有的罪惡,

神學家明了人類所有的愚昧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心理的考察

( 23 )

在絕頂顛,我們切望獨處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警句:論人生的智慧

( 24 )

我們很少想我們已有什麼,但永遠想我們缺乏什麼……

我們應該等待,直到需要與匱乏自行宣告,而不是去尋找它

們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警句:論人生的智慧

( 25 )

一位經歷世事滄桑、幾代變遷的老人,就像一位坐在集

市上魔術師攤前的觀眾一樣,接二連三地目睹表演。技巧

觀賞一次尚有情趣,當它們不再新奇并迷惑不了人時,便變

得索然寡味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人世的痛苦

( 26 )

人所具有的思考、記憶和預見的能力,實際上是凝聚和

儲藏他的歡悅和悲哀的機器。然而動物卻沒有這種能力;無

論何時牠處於痛苦之中,卻好像是第一次經驗這種痛苦,盡

管在這之前這類痛苦已經發生過無數次了。動物毫無概括此

類感情的能力。因而,它們漠然無慮、寧靜沉著的性情,是

多麼地遭人嫉羨啊!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人世的痛苦

( 27 )

快樂和痛苦均源於人的自身,是他運用其反思能力的結

果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論人世的痛苦

( 28 )

任何一種歡悅都只不過是某種需求或欲望的滿足而已;

一旦欲求停息,歡悅也就隨之而消失,這就如同一個人飯後

不能繼續吃東西或者剛從夢中醒來無法再入睡一樣,而這些

是無可奈何的事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生命的旅程

( 29 )

把人生比作一塊剌,一個人在前半生所看到的只是它

的正面,在後半生看到的是它的反面。反面不如正面精緻漂

亮,但卻更富有迪意義,因為它揭示了線是如何被成圖

案的奧秘。

《叔本華論說文集》生命的旅程

( 30 )

長壽的途徑有兩條,二者都假定一個穩當的要素以作為

絕對必要的條件。可以藉兩盞燈來加以說明,其中一盞燈只

有很少一點油卻能燃燒很長時間,因為它的燈芯非常細小;

另一盞燈雖然燈芯粗大也能燃燒同樣長的時間,因為它有充

足的油供以燃燒。這裏,油就是生命力,而燈芯的粗細不同

便是使用生命力的方法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